Digital Minimalism 对当代人过度的数字生活进行了反思和系统提炼。作者认为技术本来是为生活服务的,而现在这种自动化的数位性却降低了生活的快乐,消磨了有意义的活动,甚至主宰了我们的文化属性。在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一系列的对数字生活进行整理和减负的原则和实操建议。这本书传达的核心信息其实在其副标题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作者在本书中所倡导的并不是反对一切数字工具,而是建议人们能够更加理智地利用这些数字工具。正如消费极简主义并不是抗拒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倡导只清醒地进行必要的消费,数字极简主义也只是鼓励读者翻身做数字技术的主人,重新拿回自己的人生的控制权。

我十分认同作者对于 digital-saturated world 的现状分析与原则总结,不过我觉得作者给出的操作建议倒不一定是特别适合每一个人。这本书更适合每个人自己去阅读思考,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尝试不同的改进方案。

信息成瘾:科学的小白鼠

当代数字生活的一大问题是以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注意力经济”雇佣最顶级的工程师和统计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来诱导你对各种信息工具成瘾。如同 Hooked 一书中所介绍的,每个数字产品里或多或少都有让人‘上钩’的设计:无论是看似简单的按钮,还是复杂的 gamification,这些设计只为了一个目的:让用户尽可能更频繁地,更长时间地使用。越多的用户使用,才越有可能赚钱。

心理学家、统计学家和产品经理利用人类的弱点来让人上瘾。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间歇性正反馈(intermittent 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对社会认同的渴求(the drive for social approval)。

  • 间歇性正反馈(intermittent positive reinforcement) 和巴甫洛夫训练他的狗一样,在狗狗知道一个命令之后,慢慢减少奖励的频率:从每次服从给予奖励改为随机给予奖励。而狗狗为了不确定的奖励会一直服从该命令,直到最终完全没有奖励也会服从。
  • 对社会认同的渴求(the drive for social approval) 不论是在远古的部落还是现代社会,人们都近乎本能地渴求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而在现代科技中,点赞数量和转发数量成为了这一渴求的量化具现。

每次登陆、每次刷新、每次发言或是分享,都有可能有新的内容,每一次朋友对自己的反馈,都会带来一种受到认同的成就感,结果就是普通用户在注意力经济巨头面前想要抢回自己注意力的控制权的企图基本上成了一场非常一边倒、胜算寥寥的角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他归纳的数字极简主义:

Digital minimalism: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use in which you focus your online time on a small number of carefully selected and optimized activities that strongly support things you value, and then happily miss out on everything else.

数字极简:一种指导你如何使用新科技的哲学,要求你把精力集中在经过精心选择并优化过使用行为的科技产品上,而无视其他产品。

数字极简的三原则

  • 杂乱无章的代价很高 Clutter is expensive
    • 我们要花多少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去经营一个推特的账号,去换取那么一点偶然才有的人际联系和有用信息?但是人总会被新科技提供的那一点利益所吸引,而忘记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 优化必不可少 Optimization is important
    • 下载一个app是为了一个功能,但是app本身却不可能只有那一个功能。在社交已经变成默认选项的今天,连一个记录生理周期的app都有个圈子,会给你推送内容和广告。所以只有我们自己保持警醒才能避开这些陷阱。这里一个可以操作的点是把一个产品分解成不同的服务。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一个使用计划。比如在Facebook跟其他人建立好友关系之后,可以立刻取消关注,这样就不会收到别人的更新。如果实在在意某些人,可以定期去他们的个页上查看。
  • 意图即是满足 Intentionality is satisfying
    • 可以理解为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科技产品才能带来极大的满足。

原则与行动:掌控而非摒弃

根据数字极简主义的原则,我们在使用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应该更加刻意(intentional),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平台当然有他们的益处,但是我们要仔细我们的使用方式是不是真的是最高效地获取这些益处的方式。在参与digital decluttering计划之后,就有很多人发现,想要不错过朋友们的重要更新,其实每周上facebook二十分钟就绰绰有余了,在手机上的种种社交网络app往往都吞掉了大量本可以做其他有价值事情的时间而并没有带来什么额外的好处。当然,社交网络平台们都并不希望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想要的是更大量地收割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转手卖给广告主等。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起加入注意力抵抗运动(join the attention resistance),在花费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同样重质量轻数量(其实对于友谊也是同理,放弃那些会因为降低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就没法维持的弱联系),不去在社交网络上给朋友点赞/发评论,而是拿起电话或者登门拜访。

作者建议的实操三部曲

  1. 30天不用optional tech (定义是不会伤害到工作和正常生活的)。这个戒断,也可以是不完全的戒断,但是必须严格规定使用条件和时间。
  2. 在这30天,重新发现你觉得有意义的行为和活动。这一步可以说是成败在此一举。许多人失败就是这一步没计划好,在百无聊赖下重新沦为app的奴隶。建议之前计划好如何填补空出来时间。
  3. 之后,选择一些app重新进入你的生活,并且为它们制定严格的使用规则。这一步最容易的失败是一气把删掉的app全部加回来,这时候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它提供的功能对我而言重要吗?
    2. 它是最好的实现方式吗? (在instagram follow baby pic不如一个月打个电话联系一下)
    3. 我如何使用它才能利益最大化同时损害最小。(告诉自己所有的app的最终目的都是抢夺注意力和时间)

行动建议:与自我相处

作者对自我的独处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Solitude Deprivation: A state in which you spend close to zero time alone with your own thoughts and free from input from other minds.

Nova 评论道:

人本来就是 social animal,各种社交 app 正好满足了我们的这种需求:只要打开 app,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 connected。渐渐地,我们变得沉溺其中,就像微信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变成了朋友圈 + 公众号 + 通讯工具。我们不再满足于只是收到朋友的消息,更期望朋友给我们点赞或者看到朋友的最新状态。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逐渐失去了和自己独处的能力。

我同意我们现在太过于缺少和自己的思想独处的时间。我觉得很有道理是因为我总体上非常享受写作给自己看的过程。比如主要是自己看的各种思考结果的note和blog idea。像是在收集整理自己的吉光片羽或者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另外我也觉得我在手机上花的时间太多,有必要系统性地调整一下以给我现在需要做的一堆正经事情留出时间。

简单地卸载这些 app 并不完全解决问题,所以作者倡导有机地戒断:

  1. 把手机留在家里
  2. 有意识地一个人进行没有外界打扰的长走
  3. 更多线下meet up
    • 作者直接地说,即时通讯工具应该更多地用于安排线下交流,或是快速地传递重要信息,把它作为线下交流的替代品,或是因为它而降低了线下交流的质量,就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了。

行动建议:不要点赞

点赞和简单的回复无法带来高质量的交流——说白了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点赞带来的熵非常有限,同样的简单评论也是如此。如果真的要夸别人,可以试试认真写下自己的感想,打电话,或者安排面对面的交流。

  1. 不要点赞
    • 点赞和简单的回复无法带来高质量的交流——说白了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认真写感谢发邮件,打电话,面对面的交流都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2. 减少基于消息的交流
  3. 安排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4. 做有难度、专注的事情
    • 业余时间用来刷SNS很浪费,其实有更好、更有价值的用途

行动建议:找到替代品

当无效手机利用退出生活的时候,有大片的时间可以做别的事情。这个是实操第二步的关键——只有重新发现(发展,开发)了自己的兴趣,让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才不会需要在滑手机中寻找意义。书里之前在digital decluttering计划部分也反复强调了找到另外的方法取代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寻找替代的娱乐方式的时候要注意更多地进行主动的工作(active production)而不是被动消费,在这里作者同样提到,各种模拟(analog)活动好像会给人带来更真实的满足感,比如,比起敲代码写小程序,抄起工具做一个小板凳似乎更能给人带来充实感。在这里他提到了线上的财务自由社区(Financial Independence),这个社区的人多数是靠极度压缩自己的物质需求和消费欲望来摆脱wage slavery,让自己有了大量自由时间的处置权,所以他们对于寻找娱乐活动度过这些大量空闲时间非常有经验,作者发现他们里面有很多人都喜欢做各种手艺活,有很多人自己制作各种工具,自己完成房子和汽车的修缮,甚至有人特意搬到面积大、维护工作繁杂的房子里,让自己保持忙碌状态。作者对此的理论是,人在忙碌许久终于完成了阶段性(物质)目标的时候,有时候就会陷入巨大的“存在主义危机”(Existential crisis),质疑自己人生的意义、目的与价值,在这个时候,各种看得见摸得到的劳动成果就能有效地缓解种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找到自己喜欢的、最好是类似手艺活(craft)的高质量娱乐活动,是挑战注意力经济霸权的重要手段。

行动建议:保持注意力

Nova 评论道:

数字工具最主要侵占的还是我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要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如下步骤是作者建议遵循的。之前我也总结过一些技巧,可以参考 ProdNotes 02 夺回被手机吞噬的时间

  1. 删除手机上的社交 app
    • 在电脑上使用以及限制使用量
  2. 把电脑变成单线程工具
  3. 专业地使用社交工具 (明确自己的目的,制定严格的使用规则)
  4. 回归非网络媒体
    • 看每周的新闻杂志
  5. 把智能手机当成非智能手机用
    • 减少手机上各种复杂的App,本质上来说我们希望用PC替代手机做这些是因为PC用起来对于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多。

我的一些反思

  • 本质上来说有不少信息流类产品一周看一次就足够了,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网站,新闻来源和IM群组。
  • 如果没有想好怎么样填补压缩出来的空缺的话,进行数字减负可能是徒劳的。比如说从用一类网站转向使用另外一类网站。我自己的经验是这几年里逐渐弃用的知乎微信等信息来源之后,实际上还是陷入了TTRSS、Reddit和Twitter等其他的信息海洋。在这个案例里只能说我改变了我的信息来源,但并没有改善我信息过载的处境。就目前来看我还有不少计划可做暂时没有这个问题。

我的计划

我的具体计划是这样的:

  • 每天处理一次一天的邮件。
    • 我觉得规律上班的情况下这点比较好做到,就每天早上处理一次邮件就行。在生活不够规律不能保证早上起床时间的情况下比较难控制。
    • 另外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不实时回复重要邮件,可以将重要的人的邮件设为特别提醒。
  • 将新闻来源(TTRSS、Twitter、Telegram)和视频网站(Youtube\Bilibili)的使用时间限制为每周日。
    • 这里的使用指的是无目的地去刷Timeline,作为背景音乐的听歌、知道自己要看哪个视频和查询特定信息不包含在内。
    • 具体方法是用StayFocused这个插件block这几个网站在周一到周六的使用。Youtube的部分有点麻烦,因为我同时还用Youtube听歌。
  • 另外开辟一个Telegram帐号用来接收来自公共频道的信息,并将这个帐号的使用时间限制为每周日。
  • 每日睡前确保数字设备都不在床上触手可及的位置,这样早上应该就无法在床上玩很久。
  • 尝试其他的提高信息摄入质量的方案,比如
    • RSS to Pocket 感觉上是个挺有潜力的想法,借用自动化工具和其他用户的网络来筛选本地网络中的更加高质量的信息。
  • 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处理我不断增长的to d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