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谷歌公司的围棋程序 AlphaGo 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 这让我猛然意识到,世界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正在变得比人类更强大。 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最终将淘汰人类。 技术变革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重构。绝大部分的人没机会参与这个进程,只能被动接受其他人安排自己的命运,而且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总的来看,下一代青年不太可能像上一代有那么多机会。 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还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高峰已经过去;除了高科技,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增长率。现在是穷人,未来极大可能还是穷人,能翻身的只能是少数,而且难度越来越大。” 世界正在猛烈变化,旧的模式完全行不通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意识到洪水就在不远处,从而早早准备出路。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这本书的简介非常吸引人,给人感觉这本书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一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就被吸引了。而且本书的作者阮一峰多年来在网上传播技术知识,在作做中文互联网技术的人中间口碑是非常好的。
但是遗憾的是我通读了本书至少有三次,评价一次比一次低。我觉得这本书立意非常好,前几篇文章给我一种“这本书是KK「失控」的接地气中文版读本”的感觉。但是可惜的是这本书后面有太多的较为的一般化的科技创业、个人管理和我认为是心灵鸡汤的部分,极大的拉低了讨论的逼格。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希望这本书还是要给出接地气的讨论才写成这样的,但是无疑这么做使得本书本该可以有的独特性极大的减退了。我觉得如果要从科技哲学的角度去讨论人类何去何从,那么从KK的系列著作引申开去会是远比本书要好的选择。我相信这一定会是我未来选题讨论的一个题目。
那么具体就本书的讨论内容和建议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一提的部分的。我的摘抄和夹叙夹议如下:
- 旧工作、旧人类与旧式人类社会的消亡
- “终身学习”的缪误
- 不能被取代的岗位
- 远程办公的未来
- 为什么雇佣制度对工人不利?
- 内容消费催生岗位需求
- 中国的退休金是靠不住的
- 给创业者的心灵鸡汤合集
- 高级人类的崛起
旧工作、旧人类与旧式人类社会的消亡
以下这些段落是我觉得本书写的最好的。这一次的技术进步对于旧工作的冲击和上一次(蒸汽革命、信息化革命)可能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水平不高的人可能会变得对于文明和政府没有什么用处,使得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逻辑(守望互助)受到根本性的挑战。长期来看,很多人将成为不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的消费者。有意思的是,这正是许多赛博朋克小说所想象的未来的一部分。
新技术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但是这次似乎与上一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大量工厂职位不一样,信息技术革命创造出的职位,远远小于它消灭掉的职位。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它们的技术目标就是不需要人的参与!这一次,技术似乎正在动摇人类社会的结构,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有技术的人与没技术的人。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越拉越大,人类束手无策。如果你有技术,那么处境就会非常有利,技术将你的优势成倍放大,为你带来大量收入。那些掌握了技术的资本家,尤其如此,他们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控制者。
社会流动性正在减弱。以前,穷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完全有可能晋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以前跟你一起竞争的,是其他的人,只要你比他们努力,就能出头;现在跟你竞争的,是软件和机器人,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会超过它们。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他们能得到的职位,不是因为雇主需要他们的劳动技能,而是因为人工比机器便宜。如果不能学会机器无法替代的技能,那么读不读大学,对你将来的收入不会有太大影响。很可能不读大学,你的处境还会好一些。
一个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流动性僵化的社会,意味着什么?我很难想象。在经济上,持续繁荣需要购买力支持,必须让大多数人具有购买力;在政治上,不让底层人民看到翻身的机会,就是政治自杀。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学习,更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意愿。大多数人只希望生活舒适,不愿意动脑筋,去搞懂那些抽象的公式。而且,要求40、50岁的人跟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拼搏,也不现实。如果终生学习是唯一的就业出路,那对于多数人来说,就是没有出路。
将来,不仅可能出现大量的失业(unemployed),还可能出现人们无法再就业(unemployable),因为他们没用了。低技能的工作,都自动化了;高技能的工作要求多年的学习和艰苦的投入。那些无法就业的人退休还太年轻,从零开始再学习又太老。人工智能取代了那些简单技能的工作岗位以后,人类当中会出现一个庞大的、无用的无产阶级。当代国家是建立在人对国家有用的基础上的,大部分人的角色是工人和士兵。如果这些角色被机器取代,那么底层的人们对国家来说,也就不再重要了。国家很可能会忽视他们的需求,只是出于社会稳定的目的,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
“终身学习”的缪误
“终身学习”是个很受欢迎的概念,经常被大家用来自我激励。但是我认同如下的论述: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不是每一个工作都能够适合“终身学习”保持竞争力。程序员固然是受到不断进步的技术冲击最多的行业之一,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这一群体也拥有最多的跟随行业整体超速成长获得超量回报的机会,减轻了这一问题的表征。总体来说,适应未来世界的政府应该给普通人提供一个无需终身学习的选择。
说实话,虽然你有几年开发经验,但很可能并没有那些 20 岁的年轻人学得快。在一个高速变化的行业,经验有时候不是帮助,而是障碍,因为以前的那套行不通了。“终身学习”这个词完全没错,但是想通过“终身学习”保持职业竞争力,我觉得不太可能。程序员,乃至其他很多技术岗位,其实是青春饭。只有底层的技术,还有一些稳定性,越接近应用层,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你学会一门技术,然后吃上三十年,这种事情越来越少见了。更常见的是,几年以后,你会的东西就淘汰了,你被迫重新学习新东西,或者重新就业。
不能被取代的岗位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廉价的大规模部署,越来越多的白领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受到被机器人和算法替代的威胁。而这也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从普通的行政工作到高端的金融投资工作,大量的甚至是依靠智力的职位也在消失。除此之外,这也使得我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大学教育的价值。传统的大学模式的两大弊端,演变到今天,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一个是传授的知识老化,另一个是极其浪费学生的时间。我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既有网络模式快速授课的效率,也能保持人际关系网络建立的优势。也许这会是未来社会自组织的一个出发点。现有大学教育将学生过度的精力引导在课程上,把考试和绩点伪装成你奋斗的目标,人为将你与真实世界隔离,引导你去关注那些对未来人生毫不重要的事情。更不要提充斥着思想教育的中国大学,对于个人来说浪费了极多的时间精力。从政权维系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倒是有收益。等到大学生真正走上社会、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候,四年制大学很可能是削弱你,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强。真正社会的就业风口还是变得挺快的,这本书写作时的两大风口,区块链和VR,它们在成书五年前都是不存在的,在成书的几年后的现在也已经不是进入了第一个风口之后的下一个阶段(参考新技术的应用曲线)。
2016年初,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公布了一项调查。他们找到17个行业的1700个白领人士,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你觉得计算机对你构成威胁吗?”结果令人震惊。35%的人回答 Yes。他们觉得在未来,机器可以自动完成他们现在的工作,因此职位可能保不住。最焦虑的就是科技行业的白领,回答 Yes 的人高达50%,其次是银行业,比例是 49%。一位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革命进入新阶段。以前,消失的是依靠体力的职位,现在就连一部分依靠智力的职位也在消失。
作家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称为“柔软的能力”。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这样的能力。 1)人性化和人格魅力 2)创意 3)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
纳米学位(Nanodegree)是优达学城此前与 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联合推出的学历认证项目。学员在线学习,所有项目考核合格之后即可获得纳米学位。”现在总共有12种纳米学位,包括机器学习、无人驾驶车开发、VR 开发这样非常前沿的领域。如果雇主认可网络文凭,我们是否还需要大学文凭?传统的大学模式的两大弊端,演变到今天,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一个是传授的知识老化,另一个是极其浪费学生的时间。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甚至专家。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经过本科四年,不要说领域专家,甚至能力强的学生都寥寥无几。我们的大学制度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了大量一无所长的、迷茫困惑的、市场滞销的年轻人。
18岁是人生最有热情和精力投入一项事业的时候,但是,大学将你一连四年关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把考试和绩点伪装成你奋斗的目标,人为将你与真实世界隔离,引导你去关注那些对未来人生毫不重要的事情。经过这样四年的歧途,等你真正走上社会、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不是变强了,而是变弱了。换句话说,四年制大学很可能是削弱你,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强。
举例来说,眼下就业前景最好的行业,我觉得有两个:区块链和VR。它们在五年前都是不存在的,那时就业最好的是苹果iOS系统的应用开发,可是再往前推五年,它也是不存在的。伴随着它们的是,很多旧工作岗位的消失,比如塞班、黑莓、Windows Phone的开发。
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被这些课程”画地为牢“限制住。你要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引用一个网友的话,”你要做的就是自主、跨界、终身学习“。
远程办公的未来
其实现在在美国远程办公还是相当普遍的。未来我认为远程办公在会变得更更加普遍。但是也还不至于取代传统的办公方式。物理地聚在一起办公除了完成工作本身之外,还承载着大量的难以取代的人际交流的功能。
远程办公就是指不用到公司上班,只通过互联网与公司保持联系。如果你周日晚上还检查公司邮件,那么你已经在远程办公了!
它的好处很多,上班族可以节省交通费和上下班时间,公司可以节省租用办公空间和后勤支持的费用,城市可以降低交通堵塞和碳排放。更重要的是,远程办公可以提高生产力,聚集更多高质量的员工,并且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有了互联网,工作就是流动的,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完成。仅仅为了去办公室工作而去办公室,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更好的安排应该是兼顾工作上的任务、个人的安排、家庭的需要,能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最优配置时间和工作方式。
为什么雇佣制度对工人不利?
在大的公司你的能力容易被过度细化。在有的选择的时候,你的命运不是一头骡子,不要让老板说什么你就做什么。当然,在有的社会条件下,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能活着就不错并不是适用于这里的讨论的情况了。
雇佣制度的真正问题是劳资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做出决策的总是资方,劳方只有被动接受资方决策的命。也就是说,老板说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这才是问题。考虑到老板可以从你的损失中获利,就更显出这个制度的缺陷了。
公司发现,他们不能太依赖人才,而应该让人才依赖公司。管理层的最终作用,就是让谁离开了都无所谓,公司都能正常运作。所以,大公司把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这样一来,每个员工“术业有专攻”,效率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而且公司的运作就会流程化。一旦流程化,员工的工作就变得很单调了,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在里面。什么创意、可靠性、稳定性等等,都有专人做了,你就只需要按照手册,做好你那一份事情就可以了。最后,对公司来说,就是谁离开了都不重要了。规模越大的公司,往往分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就越低,反倒是小公司需要多面手。
骡子并不知道,为何要把如此重的铁管背到山顶,就是因为主人要求它这么做,就任劳任怨地干了。哪怕有那么一瞬间,它的内心有过一丝抗拒或疑问,主人一施压,它就不再追问了,回到正常的状态,默默地听任摆布。骡子是确实没有办法,它不会思考,没有能力抗拒命运的安排。人可以思考,也有行动能力。感叹的是,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放弃,这种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天赋,“自愿”像骡子那样活着,还说“这就是命,能有什么办法呢”,或者”我也不知道啊,除了这个,我还能干什么“。
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合理的。骡子为了生存,必须俯首听命。但是,21世纪的中国青年,生存本身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了。在这样一个产能和资本过剩的时代,除了赚钱以外,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认真的思考,不要让”赚钱”成为思想懒惰的借口。退一步说,就算你像骡子那样活着,真的赚到了很多钱,是否可以就此认定,当一头骡子是正确的事情?
我比较熟悉”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业,也就是职业程序员。在我看来,这种职业跟骡子有很多相似性,尤其在大公司里。因为大公司有严格的分工,设计师出视觉稿,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和业务逻辑,产品经理负责项目实施,工程师的职责就是严格按照设计稿,将产品一模一样地实现出来。本质上,这跟骡子背铁管上山,并没有区别。
我不是说这样的流程有什么不对,而是说在这个流程里,人只是充当一种工具。就像骡子只是铁管上山的一种手段,你只是产出代码的一种手段,本身并没有”自由意志”体现在里面。或者说,你身上体现的都是他人的(或资本的)意志,你无法表现出自我。评价骡子的标准是,铁管背得比较多、比较快,评价软件工程师的标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都是看是否忠实有效地实现那些外部意志。
我见过许多年轻的程序员勤奋工作,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编码,周末也来加班,努力完成公司的一个个目标,从来不问、甚至不想“这种需求对不对”、“这个功能有没有必要”,更不要说想一想“我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中国的现实也很残酷,公司的哲学就是告诉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想做就离开。
内容消费催生岗位需求
我觉得这里作者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对。他认为网页的消耗量和前端工程师的需求成正比,我觉得这充其量说明网页的消耗量和内容的提供者成正比。实际上,内容的提供者并不需要是原创者。像现在的许多MCN(Multi Channel Network)或者是内容生产工作室并不从事原创内容本身,而是通过对已经存在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和交叉推送,来满足普通消费者对于内容的需求。
2011年,我国手机用户超过13亿,智能手机用户超过6亿。就算其中只有一半人上网,那也是3亿多人。这么多人,每天都有几十分钟或者几个小时,要使用手机上网。全体中国人一年消费的网页和App的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鸡蛋是母鸡生出来的,网页从哪里来?归根结底,所有页面都需要工程师做出来。那么多互联网公司,每家公司都需要前端工程师。而全国的前端工程师,目前可能总共有几十万人,对比那么大的内容消费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想一想吧,全国的母鸡有23亿只)。这样一想,工程师抢手就不奇怪了。
中国的退休金是靠不住的
我觉得这应该都是常识。但是不知道中国退休老人对于这一事实有多少自觉。
现在有很多消息,官方渠道都透露,退休年龄将推迟,具体方案2016年底就会出台。一个人以后要工作更长的年限,才会退休。表面上,这是因为人的寿命变长了,可以工作到更老。但是,直接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加速,我们国家的养老金不够了。公开的报道这样写道:“2016年2月,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称,2015年底全国养老的平均支付能力达到17个月。其中,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等8个省份的可支付月数低于10个月。黑龙江的可支付月数仅为1个月。”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新的钱进来,全国的养老金在17个月后就会发放光。
给创业者的心灵鸡汤合集
这一节集中摘抄了一部分本书的给创业者的心灵鸡汤。我其实特别不喜欢这一部分的内容,我觉得这部分鸡汤内容和本书开头所描绘的宏大愿景实在是相去甚远,把这本书从未来启示录的圣经水平拉低到地摊文学。这也许是因为我对心灵鸡汤有所偏见,但我确实不相信这本书是一个获取科技创业方面箴言的好选择。我相信这里面的很多具体建议是有着自己本身的上下文的,剥离出这些建议原本的上下文去理解只会模糊重心。
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美国著名出版家 Tim O’Reilly (O’Reilly 出版社的创始人和老板),曾经谈过应该根据怎样的原则,选择人生道路。我觉得,他说的都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他举出了三大标准,如果你做的事情,符合这三条,那就属于重要的事情,值得做下去。否则,你最好思考一下,是否应该就此罢手。
- 不要只盯着钱
- 符合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
- 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大程度上,证券业同博彩业是类似的。许多青年人迷恋炒股,无异于将人生投入赌场,最终只能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而一无所获。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你要回避”零和游戏”,绝不参加像彩票那样的”负和游戏”,而要去做那些为双方带来共赢的事情。 任何真正成功的人生,都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生;任何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如果一个朋友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正面的反馈,交往就无法维持;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不值客户支付的价钱,客户就会流失,企业就会关门。我们的人生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双赢的价值交换,达到壮大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目的;整个社会通过这样的交换,实现了繁荣和进步。
七个最重要的职业建议
- 不要别人点什么,就做什么
- 推销自己
- 学会带领团队
- 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 自己找到道路
- 把自己当成主人
- 找到水平更高的人
你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你的时间
你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你的时间。一旦你将自己的时间,投入某项事业,就无法投入其他事情。你最输不起的也是时间,被浪费的时间是无法挽回的,根本没有机会翻盘。 世上并没有拖延症,只是不想做而已。如果可能,应该尽早放弃你没有意愿去做的那些事。而那些没有时间也会去做的事,才是你应该全力以赴的人生方向。
高级人类的崛起
新一代的逆天续命的技术已经出现在了视野之中。事实上,这一类相关的技术应该是富豪信托等最热衷于不问回报地进行投入的项目。
除了人工智能,2016年还有一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人类的影响可能更大。这就是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
请想象这样一样情况:上层社会的人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造自己的生理优势,删除生理劣势。从胚胎开始,他们就拥有更好的基因,智力更发达、容貌更俊美,体格更健康,再加上后天的悉心培养,良好的营养和教育投入,以及家族在事业上的帮助,很容易就能取得人生成功,控制社会资源,普通人将难以与他们竞争。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圈子和阶层。最终,社会分裂成两种人:一种是普通人(基因没有优化过),另一种是高级人类(基因经过优化)。前者智力平平,长相平庸,体格矮小,无论在形体还是能力上,都比后者逊色。